你可能很难想象,近一半5、6岁就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的年轻女孩,在成年后报告有过自杀念头!
这不是危言耸听,也不是家庭群里转发的谣言,而是7月20日刚刚发表在《人类发展与能力杂志》上,一项针对全球超10万年轻人的大规模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。
你以为给孩子一部手机,是给了他一个连接世界的窗口;但这项研究却告诉我们,这扇窗户的背后,可能通往的是精神崩溃的悬崖。
一部手机,如何“摧毁”一个孩子的心智?
这项名为“全球精神项目”的研究,由Sapien Labs的科学家主导,他们开创性地评估了童年拥有智能手机的年龄,与成年早期(18-24岁)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。
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叫“精神健康商数”(MHQ)的综合指标,分数从-100分(痛苦)到+200分(茁壮)。结果发现:
13岁才获得手机的年轻人,MHQ平均分为30分。
而那些5岁就拥有手机的孩子,成年后的MHQ分数骤降至仅有1分!
从30到1,这中间断崖式的下跌,是一个个年轻人正在挣扎的内心世界。
你以为是你在玩手机,其实是手机里的算法在玩弄你的人性。
研究进一步揭示,过早拥有智能手机的孩子,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:
自杀念头或意图
对他人有攻击性
感觉与现实脱节
幻觉
尤其对女孩来说,这种伤害似乎更为严重。数据显示,和13岁才拥有手机的同龄人相比,5-6岁就拥有手机的年轻女性,成年后出现自杀念头的比例高出整整20个百分点,而男孩也高出了11个百分点。
“元凶”是谁?智能手机背后的隐形推手
手机本身是无辜的,但它却是通往一个由AI算法精心编织的数字世界的“门户” 。研究发现,过早接触社交媒体,是导致这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的核心驱动力,它解释了大约40%的负面影响。
这些AI驱动的社交平台,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你的注意力,会利用人性的弱点,不断推送让你沉迷的内容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来说,他们的自控力在强大的算法面前,几乎不堪一击。
一旦过早踏入这个世界,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便开始了:
网络欺凌:解释了10%的负面关联。
家庭关系恶化:解释了13%的负面关联。
睡眠被严重干扰:解释了12%的负面关联。
更可怕的是,大部分网络欺凌和家庭关系问题,都是社交媒体的“下游效应”。也就是说,是社交媒体,让我们的孩子更容易被霸凌,也更容易与家人疏远。
在数字浪潮面前,没有一个孩子是孤岛。
即使你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,他们也依然可能在学校里,被那些因沉迷手机而变得充满攻击性和疏离感的同伴所伤害。
我们该怎么办?像管制烟酒一样管制手机!
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,把责任完全推给家长是不公平的。当所有孩子都有手机时,不给自家孩子买,可能会让他被社交孤立,这种压力让无数父母进退两难。
因此,研究者们大声疾呼:社会必须采取“预防原则”,像管制烟酒和驾驶汽车一样,为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设立明确的门槛!
我们能为孩子考驾照设置门槛,为什么不能为他们进入复杂的数字世界设置一个“安全员”?
研究报告提出了四项核心政策建议:
1. 强制数字素养教育:就像考驾照需要驾校培训一样,在允许独立使用社交媒体前,孩子必须接受系统性的教育,学会应对网络风险。
2. 问责科技公司:科技巨头必须负责,通过更严格的年龄验证技术,杜绝未成年人违规使用,并对违规行为进行重罚。
3. 禁止13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:在所有联网设备上,严格禁止13岁以下儿童使用那些可以发布用户原创内容并进行评论的社交平台。
4. 对智能手机分级访问:为13岁以下儿童提供功能受限的“儿童手机”,只保留通话、短信等基本功能,屏蔽复杂的APP和社交媒体,从而减少伤害。
保护孩子,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。这项研究敲响了警钟,它告诉我们,在将一个强大的数字工具交到孩子手中之前,我们必须思考,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。为了下一代的心智健康和真正的自由,现在,就是我们必须行动的时刻。
参考文献:
Thiagarajan, T. C., Newson, J. J., & Swaminathan, S. (2025). Protecting the Developing Mind in a Digital Age: A Global Policy Imperative.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Capabilities, 26(3), 493-504. DOI: 10.1080/19452829.2025.2518313.
众和策略-众和策略官网-配资门户导航-网上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